2007/9/7

理解是學習成功的關鍵

一、 學習是與生俱來的需求
近年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均發現︰胎兒在媽媽的肚子中,便有感知外界的能力,音樂、父母說話的聲音、環境的聲音,都會讓胎兒有所反應;父母以及周圍人群的情緒波動,也是胎兒對外界感知的一種來源。因此,市面上所強調的「胎教」,包含音樂、飲食、情緒紓解等,都是在「胎兒能學習」的立基點建立。胎兒與嬰兒有感知能力,並能透過這些能力達到認識周圍世界,進而能生存的重要目的,因此,「學習」是與生俱來的需求,這些需求都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新的能力,而使生存更容易。學齡前的孩子,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顯著。他們透過感官與遊戲,慢慢建立對世界的掌握力,所以他們對於不了解的文字、語言、符號、圖像、意涵等,都有追根究底的行為表現。這時,父母與長輩,多半也以寬容與耐心來協助孩子的理解,進而輔助孩子學習。
一但進入小學,所有大量的知識,伴隨科目劃分以及作業練習,造成學習的變質,失去原本學習的真義,這時父母往往希望贏在起跑點,以為孩子能覆誦的內容越多,就越表示學習的狀況越好,卻沒想到這種知識的大量獲取,與理解和應用的階段,還有一大段距離,甚至把孩子對於學習的熱誠慢慢澆息,造成未來對於生存能力的缺乏,這是很可惜的事。如果學習是與生俱來的能力,我們就要致力於讓學習達到理解與應用的地步,學習的意義才會展現。學習一大堆不能應用的知識,還不如不要被這種知識牽絆。曾經有一位媽媽疑惑的提出︰所有知識都已經是歷年專家學者所研發出來最經典簡約的內容,讓孩子直接學習這些知識就好了,何必要繞一大圈,帶孩子作那麼多的活動,又要體驗,又要遊戲,這不是太浪費時間跟精力了嗎?這說明大家對於學習的初步概念,停留在記憶與覆誦便是學習。只是,學了這些最精華的經典知識,卻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,這樣的學習有何真正的意義?所以,喚回孩子對於學習的需求,讓孩子理解學習的本質,以及自身的掌握力,將有助於學習的進步。這樣,才能讓人透過學習,達到生存的目的。
二、 理解是學習成功的關鍵
學習的要素是理解,透過感官的運作,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。所有文字與語言,都是為了達成理解所使用的工具。聽覺、視覺、嗅覺、味覺與觸覺,都是達成理解的重要關鍵,要了解事物運作的狀況,還可以運用繪畫、音樂、舞蹈、肢體動作、作模型、畫模型圖、玩家家酒、捏黏土、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學習,一但理解了意義,並能在生活中應用,這樣的能力將不會消失。 透過戲劇活動,孩子親自用肢體與感官示範出學習的內容,他會對於人物的模樣與行為,有更真實的掌握;對於閱讀的內涵,會有更深層的思考;對於文字和語言的表達,也得到應用的機會。這是因為對於文字背後蘊含的意義達到完全的了解,才能作到的程度。在戲劇活動的過程中,每個人都是學習的贏家,每個孩子可以透過示範,包含模仿與自己創作的示範,建立對於事物的理解。更可以透過群體合作,達到相互溝通與相互學習的機會,這是未來生活需要擁有的能力。所以,戲劇活動並非是上台演出而已,更重要的是︰它是學習的利器。
有一位媽媽曾經分享她利用戲劇協助孩子理解數學的經驗︰她的孩子剛上小一時,回家跟媽媽說不懂數學。這下子媽媽可煩惱了,後來想起孩子從小跟她玩演戲,不如就用演戲的方式試試看,他們每題應用題都演一次,演完之後,孩子就鬆了一口氣說︰我懂了!後來演出數學題內容變成媽媽幫忙孩子複習功課最好的方式。如果在學校就能教孩子用這種方式學習,孩子就不會在回家後,還要花那麼大的功夫去理解學校以教過的內容,這是學校應該負起的責任。只是,這種方式,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都能體認並應用,才能真正協助學生的學習。
三、 觀察學生與教學活動帶領,是教師的重點
學生在學習過程中,就會出現理解或不理解的現象。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一定會發現︰如果老師的用語稍微艱澀一點,孩子會露出茫然的表情;如果為了趕課而缺乏讓學生回饋的機會,會發現第二天有很多學生都忘了教過的內容。我們在上課時,也常常要學生「看老師,不要看別的地方!」、「專心上課,不要在紙上畫畫。」其實這些現象,都是學生不理解學習內容的表現。老師在教學時,同時觀察學生的行為,找到學生不理解的關鍵,並立刻給予澄清,或是讓學生透過活動,達到理解的程度,這樣,班級學習的氣氛自然大大提昇。但是,需要教學的內容實在太多了,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,因為識字量還不夠,生活體驗也比較不足,所以,設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,讓學生又有興趣,又能透過活動達到理解的層面,便是教師的重點。戲劇活動便是能讓幼稚園以上的孩子都感興趣的方式。也許大人會覺得︰那只是孩子在玩家家酒而已。但是就是這麼自然有趣的活動,讓孩子馬上提高興趣,專心學習,並從中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,使每個孩子的潛能都可以發揮。所以,我們要對戲劇進入教學的觀念重新調整,了解它是協助學習,幫助理解與擴展應用空間的好方法,不僅僅在「戲劇」有它的原本地位,在「教育」方面,更有不可忽視的潛力。
老師可以透過創作性戲劇,將任何有人物、有情境、有衝突、有情節等各種學習的內容,運用五感(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覺)與肢體動作,作全體或局部的呈現;在過程中,學生便要進行理解與應用,老師也隨時給予指導,針對需要調整的地方給予意見,做得好的部分給予鼓勵。戲劇教學中許多要素,包含指導語以及按步就班的活動設計,以及場地的考量等,都是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的重點。它是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,這比「教案設計比賽」、「教學創新活動」更紮實,更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。
四、 每個人都能快樂的學習
學生和老師,每天的情緒都很快樂、願意挑戰自己的能力、願意面對多變化的環境,班級的氣氛自然好。也許這種班級有些吵,也許老師需要更有耐心的觀察學生與協助學生,但是,這也正是從事教育工作最有價值的地方。
長久以來,我們的教學被簡單化、制約化,教學只有「教,練習,然後考試,算分數」,到大學都是如此。這並不是教育的好現象。創作性戲劇卻能改變教室的氣氛,讓教師每天都有好心情;有好心情,對學生的指導語自然會較活潑,更可以透過活動,達到理解的的層面。學習可以快樂,但也需要達到學習的效果;寫了一大堆學習單,看起來老師很會設計,學生卻唉聲嘆氣,這不是學習;或是老師想了很多的遊戲讓孩子玩,最後卻本末倒置,孩子只記得遊戲,不記得學習內容,這樣只有「快樂」沒有「學習」,這也是這一波教改的隱憂。學習本來就可以很快樂,快樂在於理解後的充實與成就感,不是給糖果、給貼紙所造成的。透過創作性戲劇,讓孩子真正享受理解的快樂,發揮自己的潛能,更從中應用所理解的內容,發揮創造力。
曾經有一位美國孩子,跟台灣學生一起上我的文學創作課,他可以聽簡單的中文,但是只會用英文寫作。我們在上課時,運用創作性戲劇,把故事的內容仔細的揣摩一遍,玩了一兩次後,他很開心,也完全理解故事的內容,最後寫的短文,雖然用的是英文,卻抓住故事的要素,以及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。這是學習。如果孩子都能快樂的學習,教師何樂而不為?希望大家知道運用創作性戲劇在教育上的意義,以及對於學生學習的幫助,每天都跟孩子一起享受在快樂學習的殿堂,讓生活充滿充實與歡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搜尋此網誌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