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10/20

香港「筆可能」寫作計劃12月號《樹下栽花——寫作教育經驗談》專訪悅讀學堂專訪悅讀學堂(三)--從名家作品到多媒體教材


專訪悅讀學堂(一) 
專訪悅讀學堂(二)


訪問者:陳子謙郭詩詠
列席:甄小慧(何鴻毅家族基金計劃經理)


訪問者簡介
陳子謙
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。文學雜誌《字花》編輯,評論散見《經濟日報》及《明報》等報刊,獲2004年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評論組冠軍。


郭詩詠
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,香港文學雜誌《字花》編輯。學術興趣包括中國現代文學、香港文學及文化、電影研究等。研究及評論散見《中山人文學報》、《江蘇大學學報》、《現代中文學刊》、《電影欣賞》等學報及期刊。


續上......


陳子謙先生:簡稱    
郭詩詠女士:簡稱
甄小慧女士:簡稱   
葛琦霞老師:簡稱


從名家作品到多媒體教材

陳:以我的經驗,給學生閱讀的作品不能太長,太長就容易看不下去。我想問一下,1.5小時的課裡,您會給小五小六的孩子看多長的文章?

葛:很多時是一本繪本,大約三千字左右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有時一本書的文字不多,但內容材料很多。讀這樣的書,學生要耐得住性子去思考,老師也要耐得住性子,不要輕易因學生的反應而放棄。有時學生的負面反應,是因為老師在設計和教學部份的功力還不夠,未能帶領學生進入欣賞的領域。

另一個關鍵是語文理解和字詞理解有很大的關係。當學生無法讀長文,他必然是有很多語詞看不懂,不知道字詞的意義,於是不知道文章在說甚麼。如果第一段已經看不明白,下面就更不用說了。因此,課堂的第一部份要花時間做引導的原因就在這裡,這一步處理好,下面的部份就會順利。

甄:中國古典文學對寫作有幫忙嗎?古文比較精煉,學生會否更容易把握?

葛:也會的。不過選古文還是要選好玩的,有意思的。例如《世說新語》裡的小故事,跟孩子說古人跟我們一樣好笑。或者做外展、寫遊記的時候,可以旁及一些唐詩,讓同學看看多元化的寫法。選材料的時候要好好考慮,多貼近孩子的生活,不要盡說君臣之義的題材。台灣有些學生很害怕古文,如果我們能運用「學習技術」,教他們讀古文的方法,一旦他們發現原來這樣簡單,就會有興趣。其實,台灣學生對《西遊記》和《三國演義》都很感興趣,特別是後者(因為有線上遊戲),我們可以投其所好,引導他們進入古典文學的領域,這樣接受度會比較高一點。

陳:我看您跟孩子讀外國作品比較多。有甚麼特別原因嗎?

葛:台灣翻譯外國作品比較多,本土和古典作品的(出版規劃)比較弱一點。

郭:您在課上會加入電影、動畫之類的教材嗎?

葛:我跟國中生、高中生的讀書會裡會用電影。我們會對照小說和電影,有時我會特地讓他們看一些很差的改編,一起比較。看最差的電影來欣賞最好的小說,這樣學生才能學會分析,鍛鍊分辨優劣的能力,甚至是掌握作家的特色。

陳:用這個方法吸引他們回頭看文學作品,真是很好。香港不少學生不願意看文字作品,於是老師給他們看電影,可是結果他們發現電影很好看,更加不想回頭看文字。

葛:是會有這個狀態的,因為大家都愛看電影嘛。選用電影做教材時,老師要懂得怎麼帶,要找到小說和電影之間的差異性,回過頭來處理小說文本,指出文字值得欣賞的地方。

摘錄:葛琦霞老師的創意作文教學法
邁向創意寫作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郭:如果學生寫作時,用的比喻都很陳腐,缺乏創意,您會怎樣幫助他們克服這個問題?學生通常能掌握比喻的基本用法,但是寫來寫去都是「這個女孩子美得像月亮」之類的句子……

葛:通常這樣的孩子都是被灌的,被填鴨式地教育,背很多,於是只能造出這樣的句子。所以我通常會讓他們直接告訴我,他覺得這個女孩子美得像甚麼,感覺到甚麼。先把握直接的感覺是很重要的,儘管是非常口語化的表達。例如,我們要怎麼形容滿月?他要先觀察,在腦海裡出現一個圖像,這樣的話,比喻就會很自然地順口說出來了。當然,老師要給他們挑戰,要設一點關卡,要他們避開慣常的說法,並要讓其他同學腦海裡出現圖像。

另一個方法是閱讀的時候,給同學展現許多不同的比喻技巧。同樣是形容媽媽,甲作家這樣寫,乙作家這樣寫,丙作家卻又有另一種寫法,不同的狀態有不同的比喻。孩子多看,便知道原來有許多多樣化的表達,接著生出自己的東西。「媽媽溫柔時像小綿羊,又軟又舒服」,這些都是同學從實際的感受出發,結合平日閱讀的積累,變出來的屬於自己的東西。

郭:您覺得台灣的同學在創意寫作方面的表現如何?

葛:台灣學生在國中升高中的時候有個「基本能力測驗」(基測),幾年前是不用考作文的,因此老師和家長都不要求同學作文。因為沒有練習,百分之八十的學生的能力都有下降的趨勢,他們無法很好地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。當情況愈來愈嚴重,很多老師和教授專家開始呼籲要恢復考作文,於是這幾年就恢復過來。有幾個高中老師跟我說,當恢復了之後,孩子的作文能力開始有提升。

中國人有「考試領導教育」的迷思,要考才會練,不考就不會練。其實我們談的是一個人的能力。孩子在學校學習,如果能夠自己完成一篇作文,雖然未必像作家那麼好,但能表情達意,他就是真正受過教育的人了。畢竟「可以寫」、 「寫得好」,跟你是一位作家,是完全不同的層次。如果只能用說的,不能寫出來,甚至很害怕去寫,這只能說在教育上某些部份是失敗了。現在台灣在這方面有大概五年的空區,這段時間裡,老師沒有接受寫作教學的訓練,老師不會教,自己又不太會寫,亦不知道如何用活動帶領同學進入寫作的領域,於是宣布要考試以後,一大堆書出版了。總的來說,由於家長有重視,孩子知道寫作原來是應有的能力,開始會去寫,基本上可以寫得不錯,至少會開始針對這個部份下點工夫,狀況比幾年前好了一些。

教學是一個專業

郭:針對這些需要,您在培訓上如何配合?

葛:我培訓老師有兩個方向。一是國小學校會邀請我培訓在職的國小老師,二是培訓悅讀學堂的老師團隊,兩個方向不一樣。在學校的部份,我會比較強調老師一定要知道寫作是甚麼,要懂得選書和文章(教材),要懂得分析作品的優點,並能透過一些教學技巧(如:以圖帶文、回想能力、敘述模寫的體驗等等)去帶出重點。我亦會教他們「過程寫作」的模式,讓他們看到如何操作。

至於悅讀學堂的老師,我一定要他們看我上課,觀察我和孩子如何互動,如何提升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。看完之後,他們要開始練習,當中包括:文本分析,課堂操作,設計工作紙(學習單),引導寫作,跟孩子的溝通等等。跟家長的溝通亦很重要,老師要懂得怎樣「教育」家長,讓他們不要把寫作跟考試劃上等號。

郭:您們團隊裡現在有多少位老師?

葛:大約十多位,分散在台灣北部。我們大約一個月聚會一次,一方面我會給他們一些功課,他們要去閱讀,另方面在每月的聚會裡,我會有一個小時的教學和輔導,有時我會建議他們到別的地方上一些課程。老師加入這個團隊,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對於教寫作有很大的熱情和使命感。因為沒有熱情很容易被打敗,被學生的程度、被家長的無理要求打敗。有熱情和使命感,才能一直發展,針對不同世代的孩子,設計適合他們的東西。

陳:家長會有甚麼無理要求呢?

葛:譬如,有些家長比較利益取向,要求老師專門針對寫作比賽來教,幫同學贏得寫作比賽的獎項。我們的課程有自己的脈絡,無法因個人的需要改變整個課程。不過,家長想為自己的孩子多爭取一些榮譽,其實也是無可厚非的,只要跟我們的課程沒有很 大的衝突,我們有時亦會另外再幫他。

有些家長會想取代老師,來指導老師「應該」怎樣教。老師要接受訓練,是因為他一定要成為專家。如果自己不是專家,很難應付家長的挑戰。現在有博士學位的家長很多,他們出國的體驗也很多,我們必須調自己的專業,我們不只會寫作,而且懂得教寫作。教學是一個專業,我們必須讓家長知道這一點。

郭:您在培訓的時候,會特別強調年輕老師說故事的技巧嗎?

葛:會的。如果他不喜歡跟孩子講故事,基本上他不太會欣賞孩子的作品。喜歡跟孩子講故事的老師會有一個特色,就是喜歡跟孩子分享。只要為這一類老師做一點訓練,他很快就會知道怎樣帶孩子進入寫作的領域。

故事的類型很多,有些是比較哲學思考性的,老師就要邊講邊討論。有些故事跟一首詩一樣美,這些故事可能要講兩至三次,第一次用唸的,孩子有問題先問;第二次大家都不要講話,講老師朗讀,去感覺文字的美;第三次再看有沒有更需要深度討論的地方。一本書有很多不同的唸法,全看教學目標。

郭:您會去做觀課嗎?

葛:學堂的老師會有實習階段,這個階段我會在旁邊看,觀察他們說話的方式、教學步驟、與學生的互動等等,看了以後我會給他們一些指導,大家一起討論。這些老師在實習之後,如果能夠很有自信地上台教,基本上就很好,可以獨當一面。

我對自己的要求是「每一堂課都不能失敗」,因為學生都是自願來的,不像在學校每天見面,今天做得不好,明天可以補充。有甚麼出狀況,我當下就要立刻修正。實習的老師都看過我上課,他們很多時候會覺得很難做到跟我一樣,但我會跟他們說,「你不是要成為我,你要成為你自己,你要有自己的特色。」當然我要很懂得看老師的特色,並把我所觀察到的告訴他們。

郭:培訓一位寫作老師要花多少時間?

葛:我們正式上課的時間其實很短,初階的老師只有三天,分三週上課,每週上一整天。進階要花四個整天,也是每週一次。接下來就是安排實習,要看我上課,自己也要上台上課。這個階段完成之後,就是每月一次的聚會,他們工作之餘還要閱讀,完成我所要求的功課。前部份的課程很短,反而是後部份用的時間比較多。

郭:整體來說,您希望團隊裡教寫作的老師具備甚麼特質?

葛:第一是非常喜歡文學作品,第二是想跟孩子相處,願意接納孩子,第三是不害怕寫作,並且願意接受指導。最後一點比較難能可貴,因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厲害,你無法教。

挖出每個孩子的特質

摘錄:葛琦霞老師的創意作文教學法
郭:您會如何跟新老師分享批改同學作品的心得?我看《創意作文教學法》裡有很多的批改例子。

葛:我在勾佳句的時候很大方,這樣的話,孩子收到家課就會很高興,覺得自己有很多很好的句子,這是很重要的鼓勵。很多學校的老師,一定要看到成語、優美的語詞才會劃幾個記號。其實在「過程寫作」中,學生寫的時候我們已在做修改,所以事後真正花在批改的時間不太多。

郭:我看您的書的時候覺得很神奇,有些學生的短詩寫得很好,用字簡單,卻很有詩意。您知道,用字很深奧的,不見得就是詩。

葛:我總是跟老師說,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質。我們就好像在挖寶,你不可把他原來的「寶」改掉,你要挖出來,讓它放出光芒,你不能要求他跟你一樣。老師真的要很會看孩子,你要保有他原來的特色,他可能只是漏了一點甚麼,幫助他就好。

郭:換句話說,老師的文學賞析能力一定要很高。

2011/10/13

香港「筆可能」寫作計劃12月號《樹下栽花——寫作教育經驗談》專訪悅讀學堂(二)--「過程寫作」 :糾正好,再往下寫

   
第一段訪問香港「筆可能」寫作計劃12月號《樹下栽花——寫作教育經驗談》專訪悅讀學堂(一) 


訪問者: 陳子謙郭詩詠
列席:甄小慧(何鴻毅家族基金計劃經理)


訪問者簡介
陳子謙
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。文學雜誌《字花》編輯,評論散見《經濟日報》及《明報》等報刊,獲2004年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評論組冠軍。


郭詩詠
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,香港文學雜誌《字花》編輯。學術興趣包括中國現代文學、香港文學及文化、電影研究等。研究及評論散見《中山人文學報》、《江蘇大學學報》、《現代中文學刊》、《電影欣賞》等學報及期刊。


續上......

「過程寫作」糾正好,再往下寫

郭:剛才您提到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,選不同的方式去寫。那麼,在同一課裡是否要提供很多不同的名家作品?課堂的時間分配和操作可以怎樣處理?


葛:我教的多數是國小的學生。有的時候我會讓他們自己去選,有的時候我會讓他們去仿寫,從中練習技法。舉個例子,有一課要他們去玩「形容詞」,我會列出一堆句子,我會請他們抽籤,為抽到一句加上形容詞。事前我會讓他們了解甚麼是形容詞,位置要放在哪裡,讓他們覺得很好玩。寫完之後會一起看一本書,裡面有很多形容詞,要他們找出來。接下來他們要寫一篇有形容詞的作品,題目是他自己構思的「神奇的夢」,他要讓別人「看」到他的夢。           

我大概需要三堂課(每堂1.5小時)去完成上面的課程。第一堂是介紹形容詞和它的位置,閱讀名家的作品,然後讓同學初步構思如何寫他的夢,一起討論。有了大概的想法之後,第二堂他就可以開始操作。我用的是「過程寫作」的模式,也就是說他在寫作的過程中,每寫完一段,都要給我看看有沒有要修正的地方。其實,同學常常是在寫作的當下出狀況的,只有百分之二十很優秀的孩子能安安靜靜地自己寫,許多小朋友需要老師去帶。看過以後,如果好的話,我會讓他們繼續寫下一段,這樣一段一段寫,寫完全篇後,我再整篇批閱。

在學生寫作的時候,我已同時進入教學了,因為這樣你才會看到學生之間用詞的差異,留心學生有否走偏了方向,趁它還沒有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之前趕快指導和討論。糾正好之後再往下寫,他就容易把握寫作的方向。很多孩子討厭要整篇文章重寫,但他真不知道自己為何在那個時候想錯,如果在寫的時候有人稍為引導他,他的狀況會更好。因此「過程寫作」有它的用處。

陳:我覺得這種方法對我的啟發蠻大,因為我們一般的教法是在他寫之前給他一堆東西,讓他自己寫,寫完才回應。很少會像您一樣,從他一開始寫就一直看著他。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方法。

葛:「過程寫作」對老師的挑戰蠻大的,老師要很知道學生要表達些甚麼,一方面不要去改變孩子的想法(除非真的想偏了),另方面教他怎樣表達會更好。有的孩子會說:「我有一個甚麼感覺,但我說不出來。」這時候老師要給一個引導句,「你的意思是不是xxx?」如果他能說出來,就讓他寫下來。如果他說不出那個意思來,但你看句子明明知道他就是要加一個句子,文章才會順,你就要給指導,說:「來!我給你一個句子,『xxx』,唸唸看會不會更好?」慢慢的他就知道要如何處理,到後面就愈來愈不用老師教他要加甚麼。

郭:如果要這樣處理,班上最多能容納多少孩子?

葛:我大概是十六個學生。

郭:這樣很厲害!

葛:因此在前面的部份,我會確定他們是否學懂了,然後能夠說出來,接著再寫。這樣的話,會比較好操作。開始的時候,如果發現有人在發呆,我就走過去看看,給提示和指導。過一陣子以後會有很多孩子一直舉手,所以我說老師要很有能力,要有閱讀的習慣,要知道怎樣表達,能欣賞名家的作品,還能具體說出名家的好處。這樣他在看學生作品的時候,就會知道哪裡漏掉,哪裡要補充,怎樣寫會更好。這樣很好玩,很刺激的。

在師訓的時候,我跟老師說,寫作課不是給學生一個題目然後你就坐在一旁,其實這個時候你最忙,你要看他的文章,馬上抓到他的想法,引導他怎樣去寫得更好。然後學生才會覺得你真的在教他寫,有很大的收穫。

讓寫作班成為學校教育的示範

郭:您怎麼理解寫作班跟學校正規課堂的關係?

葛:我去演講、做教師培訓的時候,發現學校老師會懂得教寫作的好少,很多老師是一片空白的。我的教學脈絡是先讓孩子弄清楚一些基本的定義(主語動詞等等),接著寫句子,然後組合成段落,再進到短文、長文。如果老師連語法都不知道,那就完了。我們不能靠學校的老師,我們要做一個示範,建立一個架構,這樣老師才能知道怎樣做。

雖然學校的課業很重,但像我們每星期1.5小時,用三堂課為一個單元,這樣下來,就有了一篇品質很好的作品。我們要求他寫好,不是交差了事。這樣子的話,老師就會開始有點概念,知道原來可以這樣做,當他願意試著做的時候,最後就會影響到學校教育。

陳:您剛才提到寫文章要由句子開始,然後是段落,最後是完整的文章。那麼您在課堂上是怎樣進行的?是分「句篇」三個階段去教嗎?

葛:這要看學生的能力。有的學生水平比較低,他要由句子開始,對這一群的孩子,我的標準會訂得比較低。有的學生水平較高,我就讓他直接寫文章,因為他不需要重複他已經學會了的東西。老師要曉得看學生,懂得分辨和處理。

郭:會為孩子分班嗎?

葛:我會先看看他們寫作的背景再決定。悅讀學堂的學生大部份是八至十二歲,他們都在同一班。對於比較小的孩子,我在課堂上給他的個別指導時間會多一點。對於比較大的孩子,我會鼓勵他們自行完成,假如做到的話,我會給他很大的鼓勵。這種融合式的教學有一個好處,就是三四年級還不是寫得很好的孩子,可以看到五六年級的哥哥姐姐們寫的好文章是怎樣的,覺得「我也可以寫成這樣」。這既是示範,也是目標。

郭:那麼你會以多少時間為一個階段?

葛:台灣小學一年有兩個學期,學校上課我們也上課,學生通常在週五晚上、週六來。寒暑假的時候我們辦營隊性質課程,今年寒假我們會帶學生到台南做一個體驗文學營,去找民俗的「劍獅」,老師和學生都很期待。文學營之後我們會一起做本書。這些體驗都是要增加他們觀察的能力,從視覺、聽覺、味覺、嗅覺和觸覺開始,再引導到心裡的感覺,綜合起來完成文章。這些方面是寫作裡最先要做的。暑假多半是一至兩週的文學營隊,在課室裡做一些密集的練習,每次仍是1.5小時,彼此有連貫性,通常是四課為一個單元,比常規的課堂多一點體驗活動。

外展:一定要玩得比老師還瘋
(外展--台灣稱為戶外教學)

郭:在外展方面,我們常常遇到一個情況是,學生玩得很開心,但回來以後無法把當時的體驗放在創作裡。如果設計工作紙(學習單)要學生即場做(當場寫作),又怕會成為負擔。關於這一點,您會有甚麼建議?


葛:首先,外展的時候,帶領者的心情是很重要的。帶領者本身的興緻要很高,要懂得帶動學生的情緒。如果他的心情太沉,學生就會提不起興趣。

其次就是利用照片帶動「回想能力」。配合觀察教學,我們會在外展現場多拍照,回來做成簡報,事後在課室帶同學回溯。借助圖片的幫助,他在摹寫方面,不管是描述還是回溯事件,印象都會更深刻。在寫作上,回想能力是很重要的,通過照片師生可以一起討論,引導學生回想。


陳:您會要求學生在外展的時候即場寫作(當場寫作)嗎?還是事後才寫?

葛:我們是回來再寫的。玩就一定要玩得很瘋,比我更瘋。一定要有感覺,感覺得比我更強。你要知道孩子要怎麼帶,你用一些方式帶起孩子的興致,興致來了,你再給他們一點競賽,飾演他的對手,偶爾讚美他一下。老師必須要帶他進入情境,因此老師帶領的技巧是蠻重要的。

郭:如果只能留在課室裡,可以如何做呢?

葛:留在課室裡的話,我們就玩文學名著。我們這個暑假圍繞兩本名著做了設計。第一本是《愛麗斯夢遊仙境》,大家一起辦瘋狂茶會。每個人都要比我還瘋,講話要顛三倒四,可是又有自己的邏輯。另一本書是《金銀島》,用兩整天一起表演,一起玩一起寫,最後完成一兩篇文章。這樣體驗過之後,同學才會知道這個作家厲害的地方,甚至會因書的內容受到一點思想上的衝擊,例如,怎麼有「美術」沒有「醜術」呢?這些有趣的話題,可以讓學生想想看。

很多孩子跟我說,那本書已經放在那裡很久了,怎麼我自己看沒有那個感覺呢?可是老師一朗讀就不同了,他覺得好好玩。這就是老師的重要之處,他能引導那百分之八十的學生。

待續......

矢玉四郎爆笑故事集(小魯)-沒注音適中高年級
我的20堂經典文學課 (青林)-適合低中高年級附CD有聲書低年級可先聽
名著小學堂(核心東雨耕林集團)-適合中高年級
世界經典小說(天下雜誌)-適合高年級與國中以上
經典文學套書(東方)適合中高年級以上
愛麗絲夢遊奇境 (青林)適合低中高年級附CD有聲書低年級可先聽
愛麗絲夢遊仙境 (核心東雨耕林集團)--適合中高年級
愛麗絲夢遊仙境:在幻想的世界裡徜徉(雅書堂)--適合高年級與國中生以上
金銀島 (天下雜誌)-適合高年級與國中以上
金銀島-附CD(青林)適合低中高年級附CD有聲書低年級可先聽
金銀島:驚險傳奇的人生(雅書堂)--適合高年級與國中生以上
金銀島  (東方)適合中高年級

2011/10/12

香港「筆可能」寫作計劃12月號《樹下栽花——寫作教育經驗談》專訪悅讀學堂(一)--寫作從聽說的經驗開始

訪問者 : 陳子謙郭詩詠
列席:甄小慧(何鴻毅家族基金計劃經理)


訪問者簡介
陳子謙
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。文學雜誌《字花》編輯,評論散見《經濟日報》及《明報》等報刊,獲2004年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評論組冠軍。


郭詩詠
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,香港文學雜誌《字花》編輯。學術興趣包括中國現代文學、香港文學及文化、電影研究等。研究及評論散見《中山人文學報》、《江蘇大學學報》、《現代中文學刊》、《電影欣賞》等學報及期刊。


受訪者:悅讀學堂執行長葛琦霞老師


緣由:
「筆可能」寫作教育計劃 中學教師工作坊
2008年起,《字花》雜誌進行「筆可能」寫作教育計劃,以香港中學生為對象。「筆可能」著重師生互動,嘗試在寫作活動中融合攝影、戲劇、社區探索等元素,介紹具啟發性及貼近青年人生活的文學作品,令學員提高寫作興趣和能力,並把寫作和閱讀、生活融合。並邀請台灣、香港的創意寫作教育專家,暢談在多年實際教學中累積的經驗和心得。訪談和研究成果出版成書,以作教育和非商業用途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而該雜誌編輯郭詩詠小姐也曾在葛老師所著的《創意作文教學法--三采文化.中得到不少啟發。因此在今年(2011)1月14日蒞臨悅讀學堂訪問。以下為本次訪問內容,並將於近期雜誌中刊登。


陳子謙先生:簡稱    
郭詩詠女士:簡稱
甄小慧女士:簡稱   
葛琦霞老師:簡稱


寫作從聽說的經驗開始

郭:可以從教學設計的方法和心得開始談起嗎?


葛:在寫《創意作文教學法》之前,我已經一直從事寫作教學,這跟我個人的教學歷程有點關係。我原來是小學教師,曾有機會把一班同學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,讓我從他們一年級開始,嘗試做一次完整的教學實驗。在台灣,學校語文科的課程架構一般分為五個部份,就是聽(傾聽)、說(說話)、讀(閱讀)、寫(寫字句)、作(寫文章)。

陳:這跟香港的分類差不多。

郭:但我們沒有「作」這個說法,都歸入「寫」。

葛:經過實驗以後,我發現聽、說能力要合在一起教,讀、寫也要合在一起教,而寫作是一種綜合的能力。我引導孩子寫作的時候,一定從聽說的經驗開始,結合閱讀的經驗,然後再整合在一起寫成文章。如果完全不顧聽說的經驗,沒有跟孩子討論,也不給孩子閱讀的素材,那孩子就會「空著」,你要他寫甚麼呢?不用教他他就很會寫的孩子,一般只有百分之二十,我們要教的是那剩下的百分之八十、需要幫忙的孩子。這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最需要漸進式的、一步一步設計的步驟,讓他知道「哦!作文原來要這樣子寫!原來我說的話可以寫成一句句子的!」老師要讓他明白,「說」和「作」運用的素材是不一樣的,如果要把口頭的話記下來,可能要應用一些形容,人家才能看得懂。從這個理念出發,《創意作文教學法》的教學設計基本上是以故事為主,嘗試擺脫傳統寫作教學的舊有模式。傳統的「命題作文」,只會給你一條題目,然後給出一些指示,之後就讓你立即開始寫。在我的經驗裡,那百分之二十很聰明的學生看了就很會寫,但百分之八十的同學看了還是不會寫。當「命題作文」只能讓百分之二十的同學受惠,那我們要找別的方式來幫助其他百分之八十的同學。

為甚麼要用說故事的方式,以兒童文學來作教學材料呢?那是因為它們已經是作家的創意表現。我覺得學生需要看很多的創意表現和名家的示範來汲取營養,不管是句子的用法、文章的架構,還是想像力和描述的技巧,有了這些名家的示範,他可以先觀摩欣賞,然後仿寫,再產生自己的想法去寫,這樣一層一層的進步,他的狀況就會很好,會有自信。閱讀部份的重要性就是在這裡。

沒有感覺的孩子

郭: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一個問題,就是如何在閱讀的環節帶學生進入情境。學生掌握文字的能力可能是夠強了,能運用不少修辭手法,但是講故事的能力很平面,感受力不夠,無法很好地處理情感。

陳:他們看別人的作品是看得懂的,但卻無法投入自己的感情。

郭:因為寫作不完全是一個文字教育,它本來就是一個情感的教育,怎麼可以將這兩方面縛在一起?

葛:情感的處理有時要看素材,譬如,帶學生出去玩水上遊戲,他們玩得很開心,很有感覺,於是可以很容易寫出來。但是那些比較內斂的題材,例如跟父母的相處,街上看到的一件小事,成年人可能會覺得感人,但他們沒有感覺。為甚麼呢?因為這跟經驗有關。成年人會被感動是因為我們知道那個歷程,知道為甚麼這樣子是很辛苦或很感人的,但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。現在台灣的孩子被保護得很好,體驗比較少,外出活動的時候家長總是為寶貝們做很多安全上的防護措施。這樣一來,孩子覺得很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,於是感受力也就不那麼豐富了。你會發現,有些體驗比較多的孩子,他的感受力會強些。我們有次在討論一本書,故事內容是在談一個孩子得了癌症,要化療,頭髮都掉光了。因為是一本圖畫書,一般的孩子看到插畫,就覺得「他這樣很醜啊」,可是班上有個孩子,他爸爸恰恰在做化療,他知道那種感覺,我記得當時他才四年級(十歲),他站起來說,「我一點都不覺得,他這樣是很辛苦的。」然後把自己的經驗,在家裡看到、感覺到的經驗跟大家分享。其他的孩子聽了他的分享後,才知道原來患癌症是這樣的。這樣又回到了聽說的經驗,每個孩子的家庭都跟別人孩子不一樣,那我們透過聽說、討論和分享,可以彌補其他孩子在這方面的不足,擴充他們的經驗。再下一步,就要花一點時間,等他有「感覺」,環境的營造要一直持續要去做。

我們這邊沒感覺的國中生也很多,因為要應付考試,一天到晚都要背,背了就考。他沒有時間去想去感受,亦不知道要用甚麼方法去感受,這是大環境造成的。

甄:我們的孩子一天到晚都很忙,除了上學還要參加很多課外活動,沒有自己的時間。

葛:這樣是很辛苦的。我常常告訴家長和孩子,寫作是讓自己學會另一種溝通方式,「說」是一回事,「寫」是另外一回事。寫作是語文上最高的表現,當你能獨力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,而其他人都能看得懂,就達到最起碼的標準。如果其他人看了有感受,有被感動,那又是不同的層次了。這全看孩子怎樣把自己的感受跟其他人分享。我的步驟是由聽說開始,在討論的過程中,讓他學會怎麼分享;接下來就是運用文字去分享。

「學習技術」與「編序教學」

葛:我的設計除了看寫作的脈絡之外,還要看學生學習的狀況。我用的是L.羅恩.賀伯特的「學習技術」,他主要是說,有老師教得很用力,設計很捧,又唱又演,可是學生沒有學懂。這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學習的時候遇到一些狀況,使老師要教的東西無法進入他的腦海裡。我用這個技術去掌握課堂上每個學生是否都了解教學內容。其實有很大部份的學生是因為不懂字詞的意思,因此寫的東西都很口語化,他平常說甚麼就直接寫下來,特別是那百分之八十需要幫忙的孩子。這就是為何強調要有名家的作品去帶著孩子去思考,影響他說話的方法,讓它們變成較為文學性的句子,他寫出來才有那個(文學的)狀態。

很多學校在教修辭的時候,例如教排比,會給出一些題目如「以上的句子那一個是排比的用法」,又或「請你用排比的修辭做一個句子」,卻從不讓他們試著在文章裡運用排比。這樣的話,修辭就只是為了考試,而並不是為了呈現寫作上的美。這個美是要自然地表達出來的,哪會有作家在寫的時候會特別想到「我接下來要用排比 / 比喻」呢?它是內化的。要做到內化,要做很多練習,孩子如果不懂字詞的意思,他會出現一些反應,我在課室的時候會留心學生的特殊反應,如果有的不懂的字詞,我會讓他知道那是甚麼意思,示範一下,再讓他試著造句練習,等他會用了,才能在文章裡運用。基本上就是這樣的一個循環。


郭:您剛才提到的問題,現在愈來愈嚴重。以前的語文教育是情感主導,現在則是能力主導。同樣讀朱自清的〈背影〉,以前的重點是父子之情,現在就變成了借景抒情。這個變化很微妙,影響很大。

葛:這個問題我們也很擔心,幸好我們仍然保留對整篇文章的完整賞析。

陳:您剛才很強調讀名家作品,不過在香港已經不是這樣子了,因為大家都覺得能應用就成了,只管修辭,不管它在文章裡的效果。

葛:我明白你的意思。有幾個經典讓我比較重視在課堂裡讀文章。

先說第一點。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pement)曾提到很重要的一點,就是老師一定要把握專家的表現,從學生甚麼都不會,慢慢引導他,然後讓他一直做到專家的程度,這個就是教育。所以,如果老師根本不知道專家可以表現到哪個程度,那就毀了。

郭:因此老師的訓練很重要。

葛:對。用最簡單的例子:現在要教孩子寫一篇有關爸爸的文章,要怎麼教?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和書都太多了。在我看來,各種方式我都可以教,然後讓學生試著選以他現在的狀況最能表現的方式來寫。於是有的會寫得像朱自清〈背影〉那樣的深度和層次;有的會寫得像安東尼.布朗Anthony Browne)的繪本《我爸爸》,句子裡充滿有趣的比喻,非常有意思。當然他們亦可以採取一般的寫法,描述爸爸的特色等等。不論採取何種方式,他們都是在表現自己。

台灣的老師有時在教學方面很忙,未必都有閱讀的習慣,所以未必知道名家的作品的好處。大家都說〈背影〉好,老師也覺得好,但好在哪裡呢?他說不出來。於是他無法引導孩子去欣賞作品真正的佳處。就像看電影一樣,我們可以很短的句子去敘述自己的感覺,「好看」或是「不好看」,可是好看在哪裡?不好看哪裡?面對這些問題,如果你腦海裡一片空白,就表示你無法說清楚,需要再學習。很多老師不會欣賞名家的作品,只跟著專家說好,然後給學生看,可是到底好在哪裡,他說不上來。

然後是第二點。十多年前我去看日本的教學的時候,他們在自然科學的教學有一點是很有意思的。譬如這一堂是教「認識空氣」,他們會在黑板上寫下目標,讓學生知道他們這一課需要理解「空氣的性質」等幾個項目,那就等於我們剛才說到的「專家表現」目標。他們有很清楚的路,跟著老師一步一步去做,然後就學會了。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學生知道目標,不然的話老師就會隨便帶,學生就會盲從,然後感到寫作是一件很煩的事。因此目標是要設定的,需要被學生了解。

郭:換句話說,就是每堂課都要有一個焦點,老師跟同學一起朝著這個方向努力。

葛:如果不給他們看到終點,他們會很容易說「我累了」,不想去做了。




待續......


延伸閱讀


梁文道:字花--香港雜評
香港文學雜誌登台開出燦爛字花
字花雜誌部落格



以下為在本訪問內容中所提到相關"閱讀"概念與方法可以參考的書籍


朗讀手冊:大聲為孩子讀書吧
打造兒童閱讀環境
中學生閱讀策略
越讀者
如何閱讀一本書
葛琦霞老師的創意作文教學法



搜尋此網誌

網誌存檔